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平均利润
①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2 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②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③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④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利润率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
4 商业利润
① 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③ 商业利润的确立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5 资本有机构成
(并非不重要,但书上给的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参照政治课本回答)
6 借贷利息
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7 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8 绝对地租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②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 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
1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的出卖者一样,在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 在劳动力的买卖中一般人只会注意等价原则,而对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则不太关心。
②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③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 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关系,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三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点!)
答:
1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四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商业利润的本质是重点!)
答:
1 商业利润:
① 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获得的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③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2 借贷利息:
① 借贷利息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 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是: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3 地租:
① 绝对地租的本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级差地租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 不同地租的形成有所不同:
⑴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⑵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绝对地租。
⑶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部门的条件下,地租的形成会有所不同。它或者是来自对农业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者是来自农产品市场的垄断价格。
五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答:(1)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算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价值率的区别是:他们所标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ƒ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表示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可见,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主体和个体颠倒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企业制度
①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②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
2 虚拟企业
①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经济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 虚拟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业(如耐克)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如Wintel)。
3 利益相关者
①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③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考虑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二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老师说这题比较陈旧了,但我觉得还是随便看看好。)
答:
1 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企业技术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2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企业是以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② 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③ 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规律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三 谈谈对“两权分离”的认识。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答:
“两权分离”即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索取企业的剩余利润仍然是资本的本性。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间接控制就是通过外部竞争性的经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约束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私人所有权仍然是构成公司中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或约束的重要基础。
四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这是因为:
①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用于传递信息和命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替。
③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
2 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也就是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 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周期的缩短和个性化的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做完。在这种形势下,将单个企业的优势以比较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比较松散、动态的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主要有网络型、品牌型和联盟型三种。
五 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