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创造性毁灭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 再生产周期(重点!)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3 相对人口过剩: 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超过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人口。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5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
1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相对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
① 相对人口过剩可以调节和满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内资本对劳动力的不同需要。
② 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界限的需要之内。
2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①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
②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③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会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三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答:
1 创造性毁灭的定义: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 产品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① 产品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产品创新及新兴产品部门的建立,在质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使得劳动的质的差别不断扩大,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由此扩大了社会总劳动的规模和商品价值总量,为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增加开辟了新源泉。
② 产品创新对利润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一方面,产品创新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一些旧的产品和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削弱,甚至遭淘汰,资本的价值贬值,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新产品在技术上垄断性的丧失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充分发展,由产品创新引起的超额利润会逐步消失,各部门之间的利润差别会逐步消除,从而导致了一般利润率的下降。
四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重点!)
答: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五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矛盾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ƒ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在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六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名词解释
1 战时共产主义:指的是在苏联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集中财力、物力争取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主要内容:在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分配:实物分配制,普通义务劳动之。
2 新经济政策:它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暂无力开发企业以租让方式允许外资开发;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废除实物分配,按劳分配。
一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老师说是重点!)
答: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要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多,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种种形式的武力进攻和和平渗透。这种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2 内部落后经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4 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二 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重点!)
答:
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
1 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不断发展并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 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要建立公有制,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 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4 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三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性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现在,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的态度,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大胆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但是从它的长期发展过程来说,它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不完善。根据不同的国情,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去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依然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