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答: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意义:对社会: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持连续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个人成员: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等;群体在位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什么是群体意识?他是如何形成的?
答: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上。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功能: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通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原因:信息压力;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它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其发生是有条件的: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政府、大众传媒丧失公信力 信息封锁等),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人们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群体暗示:指的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研究集合心理《群众心理》)认为,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传播速度快,因为参与者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本能的跟随反应。经过这种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3.什么是群体模仿。
答: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1890年《模仿律》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 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分为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学习)。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人们在面临突发或灾难性事件时,最简单省力的反应就是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基于本能进行,因此出现了相互模仿。
4.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些参与者之所以作出了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是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5.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的定义《谣言心理学》: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特点:①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缺少可靠证据。随着媒介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出现新的形态,媒介流言成了引人注目的现象。网络日益普及,流言传播的渠道、形态和特征在发生变化:①网络主体多样化、匿名性特点,更难判断信息可靠性;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③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改变了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特点,使流言可能同时大面积传播。
6.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答:原先: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importance*证据的暧昧性ambiguity)
后来: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involvement*社会成员的不安感anxiety*环境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7.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答: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信息的流动出现异常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异点: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通常以演讲的形式传播,使流言信息连同携带的情绪以异常的速度蔓延;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凭空捏造的信息)。
++1.组织及其结构特点。
答: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结构特点: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的生产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根据信息的流向,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4.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使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它能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新型信息系统包括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和POS(销售数据系统)等,POS系统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可信性较高,提供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极其变化。意义:建设具有快速反映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的是不能成功的。
6.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答:①公关宣传。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②广告宣传。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③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CIS有三个要素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的统一。